Route
Contact aiyouxitiyu
2025-02-10 10:01:51
爱游戏- 爱游戏体育- AYX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身经百战的老股民们应该都还记得:5年前的6月13日,在之前一年时间里持续上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的深、沪两市,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断崖式”暴跌。上证综合指数从2015年6月中旬的最高点5178.19点,跌至2016年1月份的2638.3点,8个月内指数“腰斩”跌去一半。此后,A股又延续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从2016年1月至今(截至2020年6月10日),上证指数4年来累计涨幅为 -16.82%,远远跑输同期GDP(国民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率45%左右,也跑输同期的国内综合物价增长率10.5%左右。
同时,过去5年机构投资者获得正收益的比例要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比例。2015年6月已经在运行的922支股票型公募基金产品中,有262支基金产品的当前净值超过了5年前市场顶点时的水平,占比28.4%,而同期实现盈利的个人投资者则不到一成。另据报道,2019年内实现正收益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占全部公募基金产品的99.8%,而同期实现正收益的个人投资者则占全部个人投资者数量的60%,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差距比较明显。
在股市投资中,投资者经常出现“羊群效应”式的判断和行为。这种仅凭直觉的非理性行为正是导致投资者在股市中亏钱的最主要原因。最典型的反映是:牛市时股市整体持续上涨,利好消息铺天盖地,由于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兴奋,投资者自己也就被裹进了这种集体亢奋的情绪,逐渐将市场的风险置之脑后,杀入高估值的市场。相反,熊市时各种利空消息纷至沓来,身边的大多数人对经济和股市感到悲观失望,虽然这时股市的估值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中长期投资收益的机会越来越大,可是大家却一起恐惧、悲观,要么非理性的抛盘斩仓,要么过度谨慎地保持观望,不敢加仓价值低估的好公司。数据显示,上一轮牛市最亢奋的2015年二季度,A股市场日均成交量高达15989亿元,与2014年同比上升1277%。相反,在市场绵绵下跌的2018年,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仅有3683亿元,成交额不及2015年二季度的四分之一。
举一个线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了金证股份(代码:600446)。笔者的当时逻辑是:因为牛市来了,金融交易软件的销量一定大幅上涨,金证股份是国内该细分行业的两强之一,股价当时没怎么涨,所以上涨20%-30%应该没有问题。这个“20%-30%”的目标,就是笔者完全主观的根据自己的买入价和对公司股价走势的预测之后,非常随意的抛下的“锚”。几个月后,当金证股份在牛市里很快涨到11元时,笔者很高兴的抛掉了全部持股。但可惜的是,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金证股份的股价最多涨到了269元,在笔者抛掉之后又涨了24倍。笔者可谓错失了一次在35岁之前退休的难得机会。
部分心理学专家认为,“沉没成本效应”源于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心理”(Loss Aversion Effect)。“损失厌恶”也称作“损失规避”,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研究表明,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左右。损失厌恶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倾向于锁定收益;相反,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倾向于继续冒险。
相信许多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支股票产生10%-20%的收益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卖出股票,锁定收益,落袋为安”的冲动。但是经常是卖出之后,股票继续加倍上涨。相反,当一支股票出现10%-20%的亏损时,内心会产生“再等一等,等回本了我就卖出”的心理,但是这支股票却继续下跌,亏损越来越大,扩大至30%、50%、70%。面对这样越来越多的浮亏,许多股民选择了“遗忘”,这就是为什么存在这么多大幅亏损的“僵尸账户”的根本原因。
很多投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后,这家公司就“越看越美,越看越有前途”。其实笔者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且亏损比例很大。2014年下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笔者和几位朋友开始关注省广股份(代码:002400)和蓝色光标(代码:300058),当时绝大多数的券商研究报告对这两家公司持“增持”或者“买入”的评级。他们的主要逻辑是: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推动商业广告业的稳步增长,而这两家公司作为国内广告业的龙头,除了现有部分的“内生性”增长之外,还在大规模的并购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外延式”增长强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明显。而且他们指出:上述两家公司的对外并购中,许多都有“业绩兜底”的“股权激励”或者“对赌协议”,这将有效的保证并购对象的业绩高速增长。
“预测陷阱”(Estimating and Forecasting Trap),是指个人投资者在未能掌握和分析足够的商业信息的情况下,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主观推断,对整个资本市场或者某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做出了错误的预测,从而导致投资亏损。在宏观预测方面,许多投资者在市场情绪的影响下,经常是对股市整体过于乐观(上涨时)或者过于悲观(下跌时)。在个股投资方面,投资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自己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取代了全面的信息获取和辨证分析。
笔者清晰的记得,在2015年4-5月份时,身边绝大多数人对市场非常乐观,其中不乏专业的券商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当时很多文章通过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在“政策面”、“基本面”和“资金面”的叠加影响下,中国股市将迎来历史性的大牛市,许多知名的分析师喊出了“上证10000点不是梦”的豪言壮语。笔者和身边许多人沉醉于这样的信息海洋之中,狂热代替了谨慎,感性代替了理性。我们兴奋于自己在媒体上找到的一些“令人惊喜的数据和结论”,不断地把自己的银行存款打入股票账户,生怕错过了一生中最难得的投资时代。
同时,在对个股的研究和投资上,我们也被铺天盖地的乐观文章所包围,从而忘记了投资的基本逻辑和纪律,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如果你还在考虑估值,你就已经输了!”于是,许多人饥不择食的买入各种“还没怎么涨”或者“还会继续大涨”的股票,许多人仅凭着对某家上市公司的一知半解,甚至仅仅是“小道消息”,就信心满满的全仓杀入。许多散户在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对公司的主营业务、财务状况、行业竞争格局、外部环境的了解都非常有限。高价买入这些公司后,投资者就被市场深深套牢数年,至今亏损。
其次,让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在投资中保持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离市场远一点,在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让自己静下心来,在股票投资中保持一份辨证和清醒。我们要始终牢记:我们是在投资一家上市公司而不是投机一支股票。然后,在理性分析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后,做出买入或者卖出的决定。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在大众疯狂时冷静而谨慎,有效的避开市场的风险;在大众恐惧果断的加仓,中长期获得超额利润。
1、 坚决不买上市不到两年的新股。由于全球货币泛滥和其他原因,新股上市的溢价在全球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知名的港股分析师张化桥先生曾经统计过:在香港股市有80%的公司会在2年之内跌破发行价。A股目前仍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在新股发行的机制上有其深厚的“中国特色”,新股溢价发行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5月在A股新上市的719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有53.8%(387家)在上市两年后跌破了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A股市场炒新股还有一半左右的盈利机会,但是实际的收益率要比这个数据低得多。因为很多新股在上市之后往往封涨停板数日,而我们根本上是买不到股票的。比如,据准确统计,2016年新上市的227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中,有94.7%(215家)在上市两年后跌破了上市之后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入的当日收盘价。
3、 坚决不买近5年来现金流状况总体不佳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财务上有“水分”的概率更高。从财务报表的技术上看,上市公司“调整”现金流的难度,要比调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得多。所谓“新手看损益表,老手看现金流量表”,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营业收入和利润看起来逐年提升的公司,如果5年内的经营性现金流有2年以上是负的(想想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你家的家庭开支上,结果会好吗),或者5年内的投资性现金流大幅增加(也就是公司把盈利又投了进去,实际上没为股东赚多少真金白银),我们对这样的公司要特别谨慎。
最后,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欢研究投资,只是想在股市上赚钱,从生活质量的角度考虑,买指数基金是比个人折腾更好的选择。由于指数基金特有的计算和投资方法,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将战胜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甚至战胜很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在这里分享一组数据: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分别战胜了国内49.5%、68.5%、48.5%和45.8%的股票型(包括偏股型)公募基金。更有意思的是,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证50ETF指数基金的收益率分别战胜了国内81.2%、86.0%、81.6%和47.5%的股票型(包括偏股型)公募基金。也就是说,4年来指数基金的累计收益率战胜了市场上大部分的基金经理。而个人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还要低于公募基金产品的平均水平。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8-2024 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